“沙漠里的一棵草,被路过的人发现,那仅仅是一棵草。而这棵草,在我的眼里,就不仅仅是一棵草了,它可能是沙漠生态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这是谭敦炎日前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53岁的谭敦炎,是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是沙漠短命植物,这名儿听上去有些陌生。
“这个研究范畴属于植物学领域,比较偏‘冷’。”谭敦炎对记者说,“20多年来,我做的都是基础研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坐‘冷板凳’。”
这个“冷板凳”,谭敦炎一坐就是26年。“我愿意一辈子坐‘冷板凳’。”谈到搞基础研究所吃的苦,所受的累,谭敦炎淡淡地一笑说。
“在沙漠里有了新发现,50多岁的他兴奋地像个孩子”
“别看谭老师50多岁了,膝盖也不好,但只要在沙漠里有了新发现,他便兴奋地像个孩子,高兴的不得了。”学生韩宜洁谈到作为导师的谭敦炎痴迷基础研究工作时,这样说道:“他对基础研究的那种热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特别纯粹。”
1987年,谭敦炎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怀揣梦想,他来到新疆,站上了新疆农业大学的讲台。“那个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想为边疆发展尽点微薄之力,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多年了。”
在沙漠里,有一类统称为“短命植物”的沙漠植物,100多种。每年3到5月份,是新疆沙漠沙尘暴频发的季节,而这些“短命植物”恰恰在这期间萌发生长。当沙尘天气减少之后,这些“短命植物”也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就像守护沙漠生态的卫士一样,这些植物用生命完成自己的使命。”谭敦炎说。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意识到这类短命植物,对沙漠生态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通过研究发现它们的机理,找到生长的规律性,对沙漠治理来说,将找到新突破和新路径。”
从此,库尔班通古特沙漠,便成了谭敦炎最常去的地方。“夏天特别热,40摄氏度的高温,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厚底旅游鞋都被滚烫的沙子烫软了。”谭敦炎说,“为了防止晒伤和中暑,我们只得穿着厚厚的外套在沙漠里工作。”
“沙漠里工作往往一天要超过12个小时,中午只能吃点干馕。”学生杨亭说,“环境恶劣,又艰苦,但谭老师从来没有叫过苦,他还教育我们说,搞基础研究,就是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才行。”
就这样,谭敦炎结缘沙漠植物研究26年。他开创了新疆荒漠植物繁殖与种子生态学以及干旱区植物入侵生态学等研究领域,赢得了国际同行认可。他带领的“新疆荒漠植物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团队”,在业界名声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