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关注重点在哪里?
教育部发布的诊改指导方案,包含诊改参考指标体系。实际上,指标体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指导、引导的手段,进校诊断与进校复核也只是一种督促与强化,最终目的是要让院校建立并形成自我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体系,以办学常态化真实显现办学质量。
虽然在诊改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看法上见仁见智,但以下六点是高职院校诊改工作都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是明确办学定位,厘清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诊改的逻辑前提,至少要考量四个层面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层次分配、类型划分、定位与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符合度。只有这样,才能规划好诊改工作的“坐标系”和“关键点”,才能有的放矢。
二是着力于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代表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将专业设置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专业条件建设与保障、课程建设与细化、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国际化等六个方面作为专业质量标准的重要构成要素,使专业建设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目标管理体系,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三是着力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能力提升与学历提升并举、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提高并进,通过实施名师分层培育计划、师德师风建设计划、工程实践轮训计划,建立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养教学能手,在青年教师中选拔教坛新秀的教师分层培养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是着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力促学生成长成才。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注重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配置教学资源;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行统一,增强学生技能,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为各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开辟广阔的空间。
五是着力于常态化数据平台建设与监控,夯实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着重突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完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互关联要素的质量标准;完善数据平台在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发挥平台查找问题与薄弱环节功能,建立质量保证信息发布与监控系统,推动持续改进。
六是着力于治理体系完善,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系统开展制度“存、废、改、并、立”工作,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制度层面建立涵盖“酝酿、制定、执行、反馈、完善”等环节的制度建设常态机制,形成事前有标准、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考核的系统化制度体系,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