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上曝出的一名女大学生借下高额校园贷款,父母无奈抵押房产还债的消息引起了热议。半年多来,被媒体曝光的“校园贷”案件就多达13起,涉及大学生人数约500人,涉案金额超千余万元,影响之广,数额之大,令人瞠目。如今,借贷消费司空见惯的社会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借贷消费的一员。为此,我们特意进行了调查,了解四川农业大学同学借贷情况和消费心理。
借时容易还时难
只需要绑一张银行卡就可以贷款,廖云说。
一年前,他第一次使用校园借贷的时候,这家借贷额度大、贷款容易的校园贷“闯”入了他的生活。与其他大型的校园贷信贷额度的“抠门”相比,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大方”地划给了廖云3000元的信贷额度。
廖云用贷来的钱买了一双时髦而昂贵的球鞋。每个月需要从生活费中挤出100多元,廖云觉得自己承受得起。然而,尝到甜头的他并没有理想中的自制力,球鞋的债还没卸,他又从网上买下了一把帅气的球拍。每个月的还款金额,转眼破了200。
廖云说,这些民间公司的催款方式非常吓人,不停地打电话,用语既不礼貌,也不正规。
在接到两个非常不客气的催款电话后,廖云他再次注册了一个校园贷公司的账户,拆东迁补西墙地还款。“根本没法再减少了,生活费没法变,又不敢告诉父母。”每月500多元的还款额度,大大地影响了廖云他的生活质量,就连上缴英语口语考试的报名费,也能让他犹豫好一会儿。
“生活已经没法回到正常,我正在考虑告诉父母这一切。”廖云说,“可能有家庭的支持,更能解决这个难题。”
拆东墙补西墙
总共欠了4000元债务的张晨每个月要被一款软件“吸”走1300元的生活费,“其实本来没有这么多的,每个月消费的额度积攒起来,就是这个样子了。”张晨在这款软件上选择的是一种分期还款的方式,根据还款的分期数不同利率在2.5%到4.5%不等。张晨说,他月中刚刚收到的700元生活费,转眼间就用在了还款上,其他的钱,他只能加班加点地从校园兼职里面挣。
根据我们对校园100多位同学的调查显示,55.88%的同学知道校园借贷,有26.47%的同学表示身边有人在使用校园借贷,只有10.78%的受访同学承认自己曾经使用过校园借贷。其中,有24.30%的使用同学在使用蚂蚁花呗、蚂蚁借呗这类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借贷软件,只有近6%的同学曾使用来分期、趣分期、校园贷这一类网络贷款软件。同时,越高年级的受访者,使用借贷软件的比率越高。大部分的大一的受访同学表示自己不曾使用过网络借贷软件。或许越到高年级,消费的欲望越高,而陷入网络借贷的几率越大。
身份隐私保护意识不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达87.25%的受访同学表示不曾不知道校园中存在盗用身份信息进行校园借贷的案例,同时也有81.37%的受访同学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防范自己身份信息被盗用以申请校园贷款。
早前,河南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的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在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
我们学校虽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不过罗同学的借贷故事却也让敲响了我们对隐私保护的警钟。
去年是校园贷猛烈进攻川农的时候。在一位师兄的不断劝说下,作为新生的罗同学稀里糊涂地注册了“分期乐”账户。“注册账号必须绑定手机,于是我接到了各种推销广告。分期乐通常会在一些商品上为你给予优惠,只要你使用分期乐贷款购买商品,就能享受到相应的折扣。”罗同学这样介绍道。在商家和分期乐的不断诱惑下,他相中了一副价值1500元的阅读器,而在分期乐提供的折扣下,则仅需要1350元。
既有优惠,又暂时不用花钱,罗同学欣然向分期乐借取了1500元的贷款,并心满意足地将阅读器抱回了宿舍。按照合同,他只需要在三个月内讲这笔钱还完,分期乐就不再收取任何额外利息。不过自从借了分期乐的钱后,各种商品折扣优惠短信,源源不断地涌入他的手机,短信、电子邮箱、QQ、微信……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甚至充一百元的电话费,分期乐也会马上发来短信,问我需不需要用分期乐的钱来充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