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三位一体谋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内强质量,外塑形象”的根本要求,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在转型发展中切实推进学院内涵科学发展,全力助推学校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建设。
准确定位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注重实践,开放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营造“重能力、强技术、精专业、善应用”的育人氛围,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为突破口,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用人单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 建立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学院依托行业企业,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共享学院资源和平台,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汇聚,合作推动转型发展。学院与重钢共建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冶金与材料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冶金与材料工程研究所,其中,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目前国内培养应用型冶金工程师的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学院还与四川德胜共建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设立教授工作站、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站;还与中冶赛迪共建了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冶金实验室,实验室试行企业化管理制度。
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加强实践环节培养,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校内学院和企业“双导师制”。学院将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学院为中冶赛迪非钢铁专业技术人员作专业培训,同时聘请中冶赛迪杨春楣教授参与学院教学工作。还举办校企协同创新活动暨青年科技论坛,就协同创新作深入交流。
深化协同育人合作方式。学院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2014年,与重钢合作启动“科级骨干人员(干部)相互挂职交流”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将学院教师派往企业挂职,将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参与教学。
以人为本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水平
学院坚持“以研促教、以教固研、教研结合”的工作理念,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与中冶赛迪合作共建“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冶金实验室”,两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各类省部级项目5项以及企业项目10余项,研究经费共400余万元,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两项。中国工程院殷瑞钰院士、重庆市吴刚副市长等领导专家先后到实验室视察指导工作。通过校企协同,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获世界网络炼钢大赛冠军、宝钢优秀学生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奖项、全国金相大赛奖项等多项国家。
学院在总结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将学生培养为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通讯员: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