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自强 求是力行——河南农业大学校训
河南农业大学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是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和源头。1912年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启了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根植中原沃野的河南农业大学百余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逐渐形成了“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激励一代又一代农大人躬身耕耘,奉献“三农”。
1924年,时任校长常志箴先生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演变为今天的“明德自强求是力行”。作为一名河南农大培养的学生和现任的校长,我深感“明德自强求是力行”是河南农业大学和农大人心目中最具特质的文化符号,是河南农业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建校伊始,农大人就辛勤耕耘于中原沃野,与大地最为亲近,孕化出大地般的浩然明明之德。这“明明之德”包含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守诺重信、脚踏实地;弘农爱国、奋发有为等等丰富的内涵,是河南农业大学以及农大人最为鲜明的特质。“自强”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百年农大成长之路曲折蜿蜒,饱受磨难,唯立志以强国、服务“三农”以报国的自强精神激励着农大人矢志不渝、不屈不饶。“明德自强”其意就在于倡导农大人要立德修身,修明胸怀天下之浩荡精气,弘扬奋发图强之壮阔正气,坚忍不拔,勇担重任,富民强国。
1902年河南大学堂筹建之初便将“作育人材”、“修明学术”作为其初衷。1912年改建为农专时,时任校长时经训先生慷慨陈词:“河南土宜人性最与农业相宜……河南农业不求改良,无以植工商之基础,即难与世界列国相竞争。”1929年,时任河南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王陵南教授这样描述学校的使命:“农科是河南全省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也是黄河流域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对于一切农业问题……皆须担起解决的责任,也就是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秉承此念,百余年间河南农业大学历经战乱炮火搬迁流离、院系调整割爱援建、文革浩劫十年动乱……数易其址不坠科教之志,几更校名愈彰兴农大任,在中原大地上追逐明德修身、自强爱国的伟大梦想。
“求是”源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是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人自己对价值、理想或规律的主动追求和探索,“是”是事物的本质、本源和应有的运行规律。“求是”就是探究事物规律,把握事物本质,发现真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农大人持有的治学和做事态度。“力行”语出《论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是努力去做,“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农业教育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力行”即陶行知先生讲“知行合一”。因此,“求是力行”蕴含的是农大人遵循规律、探究真知的治学精神,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理念,尽职守责、实事求是的行事准则和不尚空谈、躬身实践的务实风格。
校训如此,事必应然。上世纪70至80年代,学校胡廷积、苏祯禄等教授主持全省小麦、玉米高稳低优重大协作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小麦、玉米大面积增产,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的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河南农业大学连续主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粮丰工程,先后创造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15亩连片亩产全国最高纪录、小麦万亩核心区亩产全国最高纪录、夏玉米同面积世界最高产量纪录,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连续获得5项国家科技大奖,主持建设了全省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推进校地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是全国农业高校和全省高校的唯一。这些骄人的成绩是孜孜以求探寻科学奥秘的博观约取,是脚踏实地以贡献求发展的厚积薄发,这些成绩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恰是“求是力行”最好的注解。正如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所说:“你们农大人把论文写在了粮食丰产上,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时至今日,在社会快速变革、社会喧嚣浮躁的现代,“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更有指导意义,它始终教育我们不为浮华所动,不为投机取巧所诱,保持“默读大海,飞瀑流泉”的自然姿态,坚守大学的安静与朴实,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河南高等农业教育这片园地,书写下以教育和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