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认为要“做好事不留名”,特别是在很多公益事业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隐去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而成都师范学院微博协会的志愿者们却大胆突破陈规,通过新媒体发布他们的行动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这是一群习惯用手机qq交流、习惯用微博、微信发声的90后志愿者。但他们不仅仅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记录生活,还开始大胆尝试如何利用新媒体让公益事业“发声”,放大社会正能量。
这个暑假,这群年轻的志愿者又一次拉起团队再次开启了他们的公益之行,创新新媒体使用方式,有效的将新媒体同服务地方、校地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公益项目发展结合起来。在他们的眼中:公益项目不再沉默了。成都师范学院微博协会在这个暑假开启的“信蜂”行动——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项目,他们顶着烈日奔走于各各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并且已经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大量推送。志愿者们用新媒体开展志愿者招募、在线募款、项目推进、整合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起初只是小小的一步尝试,当“信蜂”行动不断推进的同时却发现:原来通过新媒体做公益事业大有可为,以前志愿者们经常单打独斗的做公益,缺少团队的有效支持,形不成强大的社会氛围,好人善举,总显得势单力孤。而通过新媒体可以很好的整合社会各界力量,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快更广。成都师范学院微博协会通过微博、微信在学校所在的温江区以及辐射周边地区发布“信蜂”行动的详细信息,又通过温江区政务微博联系,了解温江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情况,活动的全程进展通过微博发布,将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理念同“信蜂”行动的公益事件、公益倡导贯穿在新媒体的全过程。轻松的将“信蜂”行动做成了随手可做的快乐公益。从外来务工人员情况的收集整理到网络信息的编辑回复再到公益信息发布,连贯流畅,出现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有效回应。
截至目前,成都师院的志愿者已深入了二十余家单位进行信息收集和扶助活动,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活动进展并筹集善款、办理物资捐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全国有四十余家媒体关注并进行跟踪报道,有企业表示能够达成长期公益合作意愿。目前,项目一阶段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一批捐赠物资已送达孩子们手中。接下来,志愿者们还会深入采访更多的务工人员,组织团队奔赴留守儿童家乡,面对面地开展专业心理疏导。
通过活动我们了解到:务工人员与子女的精神交流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见面时间少、父母不善表达、以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满足了一切……这是引起父母与留守儿童感情矛盾的根本原因。正如来自四川南充山区的何叔夫妇所说:“我们不是称职的父母,但是只有打工才能维持生活,我们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活的条件。”
成都师院的志愿者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期望能通过此次公益活动,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圆梦中国,中国梦由一个个微小的梦的实现汇聚而成。
“信蜂”与留守儿童同在,微公益、新方法,志愿者们在路上!
(党委宣传部 牛晴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