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辽宁精神”群众性讨论活动在鸭绿江畔的高等学府掀起热潮,辽东学院党委宣传部组织师生广泛开展“辽宁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总结提炼“辽宁精神”。
化工与材料学院学生李国超将“辽宁精神”提炼成“明礼诚信、和谐致远、腾江越海、奋勇争先”四个词,阐明其内涵为“腾江越海”巧妙地将辽宁独特的资源隐含其中。江(鸭绿江)海(渤海、黄海)象征着日夜川流不息的生命力和容纳百川的广阔胸襟。从而表现出辽宁人博大的气魄和胸襟。“腾越”表现出辽宁人不畏险阻,敢于创新,脚踏实地、不屈不挠的精神。该表述得到师生们的广泛认可。
思政部教授孙鹤建议用“阳光、公平、宏阔”三个词表述“辽宁精神”。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大省,重振雄风责无旁贷。如何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从理性的角度看,“阳光”、“公平”的精神向往境界是否高远,取决于辽宁人文化建设的胸怀和视野。确立“宏阔”境界才能看淡个人得失,才能将精神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本质)置于重要地位。“宏阔”应是辽宁人确认个体价值、追问生命意义和社会发展目的深邃内敛的精神气质,只有这样,辽宁人才能正确面对发展中的矛盾和挫折。
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邹云赋则用“天辽地宁、和谐共赢、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来表达对“辽宁精神”的理解。
他认为,天辽地宁根植“厚重”历史文脉、源于“和顺”自然环境、基于“美好”地域特色和社会现实,揭示辽宁之源———“辽宁之大气”(地理与人文)、“辽宁之重要”(老工业基地等)、“辽宁之安定与秀美”(辽宁的安定团结与壮丽景色)。这是“辽宁精神”之“源”。和谐共赢体现一种追求和价值取向。“和谐”昭示辽宁富庶、文明、健康、幸福的现状;“共赢”展现辽宁开放、包容、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胸怀,也是一种对合作者的美好愿望,符合辽宁发展定位,能够引领辽宁的未来。这是辽宁精神之“魂”。
信息技术学院教师刘晓健则提出“辽宁精神”可以用“鲲鹏击浪,精卫为行”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