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垂范,用大爱的行动感化人。
在吉林财经大学,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普通任课教师,都通过实际行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用情去影响、感化学生。
该校普通教师杨惠瑾,每逢节日都把学生叫到家中为他们包饺子、送祝福,和他们畅谈人生理想;“全国优秀教师”何英凯,虽身患重病仍坚持课堂教学,成为全国育人典范;校报编辑部首任主编吕金华,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校报编辑部也被同学亲切地称为“温馨的家”。吕金华老师在给学生通讯员讲课时突发脑溢血,以身殉职,2000多名师生自发为她送行。2000年6月,宣传吕金华老师感人事迹的电视专题片《妈妈老师》由国家税务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完成。
法学院师生从1985年开始照顾孤寡老人张九贞大娘的“爱的接力”传承了24年。在这24年中,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大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同学们往来大娘家500余次,共计走了500多公里的路程。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张尚昀“大义至孝”的感人事迹不胫而走,在中原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称赞他为“当代孝子”,“全国十佳孝贤”推他为孝贤之首。历经坎坷,孝心不改,历经磨难,穷且益坚。张尚昀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笑对人生、直面苦难的人生态度,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孝义之歌。
守望相助,用朴实的情感教育人。吉林财经大学非常重视对当代青年生活情趣的培养,始终教育学生要做一个作风朴实、行为高尚的人。在这种育人精神的影响感召下,该校08级学生张爽利用休息日回到家乡的山沟义务教孩子学英语,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张爽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先后荣获“感动吉林慈善奖”、“长春市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奖”等荣誉称号,并被推选为2009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躬行实践,用扎实的基础培养人。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深受吉林财经大学党委、团委的高度重视。学校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课堂上用扎实的专业基础去武装学生,同时鼓励他们走到社会中去实践、去奉献。
该校刘任重同学带着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吉林长春出发,孤身一人骑自行车,一路经吉林、辽宁、天津、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跨越7省1市,行程近4000公里,历时67天,千里单骑踏访“三农”问题。此事迹经《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湖南卫视、北京广播电台等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在全社会掀起了“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热潮。
甘于奉献,用务实的作风影响人。务实作风,是吉林财经大学传统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财经大学的“代理妈妈”活动正是将爱心奉献做到了实处。自1999年起,原税务系分团委就同长春市妇联联系资助贫困儿童,以支部为单位开展“代理妈妈”活动。13年来,细心关照,真心奉献,共照顾单亲、贫困家庭的孩子80余名。
吉林财经大学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感动税院”人物评选为依托,多次深入挖掘校内先进人物和集体,因势利导把爱心教育融入思想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情操。
爱心文化深入人心,一个个身边的感动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心洗礼,深刻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心种子在学生心灵植根发芽。学生身体力行付诸爱心实践,逐渐成长为富有爱心、敢于担当的人,他们自觉奉献爱心,传承爱心,爱心影响不断扩大,积淀了学校爱的文化,爱的接力不断传承、发扬、光大,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
对于这所有着60余年历史、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大学而言,这种春风化雨式的爱心传承,已经随着岁月的历练和沉淀,形成了一种校园文化品牌。
吉林财经大学团委副书记庞长亮向记者介绍道:“长期以来,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开展爱心教育,弘扬爱心文化,推动爱心传承,培养爱心学生’的特色育人理念。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吉林财经大学爱心教育范围广泛,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奉献爱心的合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赢得了社会的良好评价。今年的学雷锋纪念日,校团委也向全校青年发出倡议:倡议广大团员青年要用志愿服务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时尚;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将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爱心善行的传承者、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者和‘建设和谐财大、争做五实人才’的践行者。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