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剂。地处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华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对革命传统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确立了以革命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培育目标,开展了大量校园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 传承革命精神
学校坚持革命精神传承“三化”原则,着力发挥出神强大的凝聚功能和激励作用。
一是坚持革命精神传承的本土化。学校紧紧抓住所在地南充市是开国元帅朱德、民主革命人士张澜、开国大将罗瑞卿等的诞生地,爱国主义精神氛围浓厚的特点,精心设计开展“朱德精神学习研讨会、张澜民主革命思想学习”等爱国主义精神学习教育活动,让师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减少陌生感,增加亲切感。
二是坚持革命精神传承的生活化。学校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依托历史剧展演比赛、小品大赛和舞蹈比赛,编排表演《朱德颂》、《丰碑》等以革命先烈事迹及其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剧、舞蹈和小品,生动的再现了革命先烈金戈铁马和英勇战斗风采,让师生更加深刻的感受革命精神,激发他们的顽强斗志得以发挥。
三是坚持革命精神传承的大众化。学校大力开展革命传统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讨论,让广大师生深刻理解革命传统的内涵与本质,推动革命传统继承的大众化。
二、 整合资源。
学校立足南充,面向川陕,点面结合,由近及远,最大限度的整合南充及南充周边县市的革命传统资源,着力建设并利用好“三个基地”。
一是建好教育基地。学校把位于校园内的胡耀邦办公旧址作为师生的常规教育活动开展基地,每周定期组织师生打扫耀邦楼群,开展“我在耀邦楼前晨读晚学”活动;把位于南充市顺庆区的罗瑞卿故居和西山烈士陵园作为师生的节假日教育活动开展基地,每逢清明、学雷锋活动日等节假日,组织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争当有为青年”活动。
二是建好实践基地。学校把位于南充市仪陇县的朱德故居、张思德故居和位于广安市的邓小平故居、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以及位于达州市的张爱萍故居作为师生的学习考察活动开展基地,每年暑假均会组织师生前往这些地方开展暑期革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是建好研究基地。学校把位于巴中市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师生的革命传统文化研习基地,组织对川陕苏区文化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师生前往当地开展采风和研究活动,推动川陕苏区精神研究。这样一来,就逐渐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300公里为半径的革命传统资源区。
三、 打造革命传统文化。
学校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具有西华师范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是读一本书籍。学校以读书节为载体,宣传动员师生阅读党史故事、爱国主义教育等书籍,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明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主题读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党史知识教育,让学生感知党的伟大和丰功伟绩,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
二是看一场电影。学校以建党、建军、建国和建团等重大节假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放映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交流影片观后感活动,体会革命经典作品的时代魅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谛,激发学生的爱党之情、报国之心和成才之志;
三是走一回先烈之路。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师生前往广安邓小平故居、仪陇朱德故居、张澜故居以及达州张爱萍故居、广安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地参观考察,开展重走革命路、访问老党员、祭扫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让学生在参观考察中,学习英烈先进事迹,了解革命史实,增强学生的爱国心,坚定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四是办一次征文。学校坚持每学期组织举办一次廉政文化进校园、党在我心中等系列征文活动。同时,学校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达成意向,自2011年开始,将每年与其联合主办“我心中的朱总司令”征文比赛,达到通过让学生撰写文章,增强学生对党的认同感,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三化原则”、“三个基地建设”等活动,是西华师范大学以革命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举措。60余年来,几代西华师范大学人坚定“共产主义”这一信仰和信念,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逐渐形成了矢志不渝地为基层基础教育服务的校园精神,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层和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了魏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杨欢(汶川抗震救灾英雄)、许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游艳(全国十佳优秀援教教师)和包天阳(四川省道德模范)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