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基于能力教育的职业规划类课程开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起来。
有关专家也指出,目前国内高校的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课程不仅承担着需要扭转学生认识误区的任务,同时师资队伍的不足以及专业化的欠缺也使得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
●就业形势严峻催生高校职业发展课程
“从全国来看,整体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配不均,比较失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参差不齐,喜忧参半,”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兰明教授告诉笔者。刘教授认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较多学生所学非所需、学校所办非所要;二是学生就业期望不当,包括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就业单位发展预期等期望不当;三是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缺失、职业能力不足等;四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选择有可能出现偏差。
“针对这种情况,基于能力教育的职业规划课程开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李春雨老师指出。据了解,2007年有关主管部门就表示要将职业发展课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必修课。在2008年到2010年短短三年,就出现了四门职业就业方面的精品课程,如首都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等等。
●职业发展教育亟须扭转学生的认识误区
首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讲师李春雨说:“很多学生在入学初期接触职发课时,以为是讲怎么写简历、怎样面试,没想到一开始接触的却是自我认知里面的关于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的内容。这种自我认识的知识理念会让学生以为走进了心理课堂,而在其后的认识职业和社会以及决策的理论会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提出如何教做简历、面试这样的现实需求。”
对此,李春雨老师指出,职业生涯教育不等于求职培训。“与培训不同的是,教育的本质更多的是‘授之以渔’,虽然在课堂上讲授‘知其然’这样的就业辅导最能适应大家的需求,也很容易,但‘知其所以然’就需要教师在讲课程度上合理导入并引发学生的兴趣了。”
●大一学习职业发展课程已经不早了
李老师提到,常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现在才大一,学《大学生职业发展》这门课太早了吧?”对此,李春雨老师指出,现在大学生们在找工作时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临时抱佛脚。其实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这就是所谓的“防患于未然”。大四的事情,不要等到大四才开始做。学生们普遍认为,职业规划类课程是用来找工作的,然而将它安排在大一,意义似乎更在于一种对学生学业的规划,以及学业与职业的顺承。
●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
首师大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课程形式是分组互动、当堂制作作品进行学习反馈、课上讨论等等。在课堂上,学生为自己鼓掌,同学们会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课。至于考试,则是课堂作业+课外实践+期末的开卷考试。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兰明副院长也表示,该校的精品课程《职业基本素养》主要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和“理实一体化”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课程要义;然后加上日常行为规范的开放性评价指导,用以延伸课堂效果。学生会有校方和企业方的“双导师”的职业性岗位锻炼,以内化素养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