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校内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开展了一堂别具特色的“双师同堂”示范课。课程由思政课教师于冰雁副教授与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主任丁竹青共同主讲,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围绕“从自然遗产博物馆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密码”展开。
本次课程的创新亮点在于通过“双师协同+双场景切换”的模式,打破传统思政课的教学边界,融合理论与实践,创造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于冰雁副教授在课堂上搭建理论框架,以“雾霾中的红绿灯模糊了,文明的方向盘还能握稳吗?”为引导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的深刻思考,并系统阐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丁竹青老师则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利用自然遗产展品,通过“展品观察—故事讲述—问题探究”的沉浸式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生态文明理念具体化,增强了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感知与认同。双师同堂、双场景切换的创新模式,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感知完美结合,深刻促进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与思考。
“双师同堂”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思政课的教学视野,也促进了教师间的协作与思维碰撞。在两位教师的默契配合下,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互动,提升了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学校将继续探索“双师同堂”、“一课多师”等教学方式,持续推进思政课创新,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力争打造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