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号角,全省教育大会锚定了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开学首日,广东白云学院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为新一年度工作定目标、聚力量、鼓干劲、绘蓝图,提出了“巩固,革新,精进,应变”的八字要求。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大会精神,需要学校各级立足实践,深入思考。官网推出这组“迎评估、促发展”系列报道,展示的就是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主题提出的新目标、新观点、新举措。
近年来,广东白云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在院长曹玉华教授团队的带领下,紧扣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教融合、数智赋能”为主线,基于OBE理念,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学院现有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广东省净菜保鲜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一流专业、IEET工程认证专业、广东省普通高校示范性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共4个本科专业,广东省一流课程5门。广东省实验教学中心2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基地、智能装备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2个。在校师生超过2000人,2024年考研率位居全校前列,形成了以机械工程学科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专业群。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紧扣学校“3+1”课程体系,构建“双对标-对标教育部平台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对标企业行业需求”双主线培养模式,通过“四导师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近三年,学生累计获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项200余项,包括中国机器人大赛冠军、世界机器人大赛无人机技能赛广东赛区金奖等。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9人,教授8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3名,具有博士学位8人。近三年,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第六届广东省青年教师大赛获工科组一等奖,主持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5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17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1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10部。依托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省级科研平台,学院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形成科研优势。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与500强企业、数字化加工龙头企业北京精雕有限公司、广东省高新企业东莞高臻机械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开发课程7门,共同开发项目,其中有2件校企共同申报并授权的发明专利成果转化企业生产。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设备2000多台(套),各类工程设计应用软件几十种,总资产达6000余万元,实训场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与企业校企协同育人签约达数十家,仅企业捐赠的设备总价值超过1000万。
面向“十四五”规划与新一轮审核评估,曹玉华院长表示,学院将以“变革突破、质量导向”为指引,从四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强化新工科建设,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引领,培育机器人工程、智能汽车等新兴交叉学科,冲击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国家级一流课程。深化OBE理念,优化“234”课程体系,融入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持续推进“3+1”企业实践模式,拓展与华为、大疆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产业学院。2025年计划新增校企联合实验室5个:智能制造技术实验中心-数字孪生技术实验室、机器人离线编程实验室、智能生产线典型产品实验室、智能产品创新设计实验室和智能装备设计与系统集成实验室,开发“真题真做”毕业设计项目占比超90%,推动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三是数智赋能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构建智能辅导系统与数据分析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利用AI技术优化课程内容,开设《智能检测与可靠性技术》等前沿课程,打造“AI+智造”特色培养路径。
四是扩大国际视野,培育高端应用型人才。深化与悉尼科技大学、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技术大学等海外高校的“2+2”“本硕连读”合作,引入国际工程认证标准,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同时,鼓励师生参与国际创新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曹玉华院长强调:“审核评估是学院发展的‘试金石’,学院将坚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16字方针,持续提升学科竞争力与社会服务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输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