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工土木心相依,赵军俯首甘人梯。几度绸缪织日月,桃李不言下自蹊。”这首小诗,是江西工程学院赵军博士后的学生为其所作,是为他探索真知、教书育人的一个生动写照。
2010年7月,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之后,赵军选择了江西工程学院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在工作中,除了教好书育好人之外,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艰辛汗水,花了6年时间,成功获得注册岩土土木工程师资格。据悉,该项工程师考试是土木工程行业最高等级的考试,该项工程师可堪称国内岩土界的精英和大师,总人数不到1000人。注册岩土工程师主要研究岩土构成物质的工程特性。岩土工程师首先研究从工地采集的岩土样本以及岩土样本中的数据,然后计算出工地上的建筑所需的格构。地基、桩、挡土墙、水坝、隧道等的设计都需要岩土工程师为其提供建议。可想而知,通过6年默默奋斗的赵军博士后,成功荣获注册岩土土木工程师实属不易,真可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课程讲解引人入胜 计算推演丝丝入扣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既拥有了博士学位,又拥有了高职称,那么他就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额外的考试了,但在赵军并不这样认为,而他选择的是“活到老,学到老,教得好,考到老”。他说,身为教师的他,通过国家顶级考试考证,一方面可以检验他的基本功扎实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让自己的综合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广阔,具有一举多得的非凡意义。
赵军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土力学”是江西工程学院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此后的专业学习极为重要,但因为课程理论性非常强,计算难度大,要讲好课、帮助同学们扎实掌握专业知识非常不容易。
在赵军的课堂上,概念和理论不再艰深。他经常从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入手,从形象的描述引入抽象的概念,一个个“包袱”看似信手拈来。他在台上眉飞色舞,同学们在台下如痴如醉,甚至经常被逗得开怀大笑。
这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背后,凝聚的是赵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持之以恒的探索——他和土木工程学院的导师们一起,将教学当成科研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不拘泥于教材,摒弃“迷人眼”的碎片化知识,将精华部分完整系统地传授给大家,引导同学们在逻辑的美感中轻松掌握知识。他认为,“知识的逻辑就像大树,希望能在学生心中种下树苗,而不是给他们一筐散落的树叶。”
只有让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让理论“活”在学生的脑海里——为了让课程讲解变得“通透”,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结合科研和生活实际,搜集了大量实例,与课程理论概念融会贯通。
在生动活泼的授课模式下,是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计算推演,他扎实的数理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推导,获得了对数理逻辑情有独钟的同学们的青睐。
“我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要用自己的言和行去感染我的学生,把一流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众所周知,土木工程专业在世界领域,应用广泛,大有作为,我一直把最新的计算方法、国家最新的规范知识体系以及先进的施工方法告诉我的学生。”赵军博士后自豪地说。
启迪重构有破有立 探本究源蓄力创新
不断打破同学们的思维惯性、“见招拆招”、有破有立地帮助大家建立理论体系是赵军培养学生判断能力的一大法宝。从提出问题开始,逐步意识到问题所在,再解决问题,一般历时几周之久,在这期间,赵军带领同学们一步步拨云见日。
由于土的性质是极其复杂的,因而理论的发展是艰难的。土力学的发展少不了三样法宝:理论、试验、计算机。作为当今科技的驱动器,计算机是不可或缺的,发展数值分析是土力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数学是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石,数学的发展必将促进土力学的发展,作为一名工程师,扎实的数学功底是其巨大的优势。天然土是复杂的,不可能按某种配方将其制作出来,因此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试验对土力学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是相当重要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即使再完美也是没有任何实际工程意义的。只有合理利用这三样法宝,土力学才能走得更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好《土力学》课程不是那么简单,只有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学生才能在教学中不断领悟。
赵军非常认同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沉默(Silence)、回答(Answer)、对话(Dialogue)、质疑(Question)、争论(Debate),并以做到第五重境界“争论”为荣。他说,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获取知识并不是什么难事,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开放的氛围,是赵军博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大法宝,他希望让每一株“好苗子”都长成自己想要的那种样子。
赵军并不介意把自己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想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说了‘蠢话’。他认为,让学生看到老师也会有错,老师是如何对待错误,如何寻找错误根源并纠正错误,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比简单的是与非判断更加重要。
他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在他的课堂上,同学们会大胆站起来直抒己见,与老师辩论;即使下课也有许多同学久久围着争论。
他很喜欢一句话: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他告诉所有的学生,在专业研究的征程中,大家不要怕困难,要保持敢于挑战的勇气,只要心中有梦想,敢于拼搏,遵循规律,梦想就会成真。有时梦想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师生情深精彩不断
赵军倡导宽松且严格、自由但不随性、充满创意的科研氛围。他充分相信学生们,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在他的研究组里,没有强制的学习工作时间,但每个人都自觉自愿认真完成工作;每个人的研究方向都围绕着课题组大方向,可以打破不同导师不同研究方向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跟组内每一位教师探讨;在每次的研讨班和组会上,师生们畅所欲言,脑力激荡,时常碰撞出灵感的火光。
成绩是显著的,心情是快乐的。在江工的大家庭,师生员工相处和谐,情感深厚,赵军激动地说,来江工工作已经快有10个年头了,要感谢杨名权董事长对他学习和工作的肯定,更感谢土木工程学院所有的领导对他的帮助与支持,让他感觉到了家的温暖。记得2015那年,土木工程学院在科技园校区(四校区),师生上课只能通过校车。当时他带了14级道桥班2个班的专业核心课程。刚开始学生们对课程的理解上完全跟不上他的教学节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有先好好的利用每节课50分钟时间,把知识点说慢说细,便于学生们理解。其次,他就利用下午第二节课后占用学生们宝贵的体育锻炼时间给他们补课,补课时,他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给他们讲计算,讲方法。课后他和学生们一起到食堂去吃饭,一起讨论,让学生们有感想、有收获,回忆那段往事让他历历在目,尤其是师生之情,与日俱增,学习效果,空前显著。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每天临近傍晚,班长每次都是笑呵呵的用自己“坐骑---摩托车,把他送到三校园,他每次都笑呵呵的对班长说:“班长,你用摩托带我就跟索马里海盗一样。”
如今,孩子们都毕业了,每当他们在工程上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时,学生们都依然会主动与赵军博士联系,赵博士都会耐心地给他们一一解答和指导,在赵军眼里,因为学生是他心中最可爱的人。同理,江工土木工程学院永远是他们温暖的知识港湾赵军博士依然是他们心灵的导师。
天道酬勤终结硕果 未雨绸缪步步为赢
有人说,毛毛虫经历了痛苦挣扎才破茧成蝶,那段磨难是痛彻心扉的;河蚌久经阵痛终能强壮自我孕育出璀璨的珍珠,那段磨难是刻骨铭心的;凤凰在烈火中铸就,再涅磐重生,那段磨难是脱胎换骨的。而赵军博士用了6年的时光,去攻关一道又一道的科学险阻,正是破茧成蝶、璀璨珍珠的写照,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他说,只要我们经历了磨难并克服困难,便能化险为夷,走向成功。
成功并非偶然,居里夫人曾说过,机遇从不光顾没有准备的头脑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赵军博士后说,他将结合自身经历将他6年内为了土木皇冠考试---注册岩土土木工程师的过程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表达,希望对那些追求知识的学生带来点激励和鼓舞。当然,他更乐意欢迎有兴趣的同学能来到课堂听他说课讲课。下面就是赵军博士后历经6年的奋斗拼搏终获得成功的感受。
一是关于计划,考试一定要做好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天一个小小目标,每周一个小目标,每月一个中目标。日日考核,周周考核,月月考核,没有完成计划及时修正计划。核心就是考验执行力,动手做题,不好高骛远,一道一道摁计算器做完,执行力到了,也就成功了一半;二是关于书籍和参考书,书一定要买全,新版的规范、地质手册、经典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