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招
俗话说严父慈母,但是当爸爸就得凶巴巴?越来越多的年轻爸爸,如今开始选择当孩子的大玩伴,一起玩一起疯。
不过,和孩子关系近了,爸爸们也有疑虑——不板起面孔,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本期《育儿有招》节目请来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青少年研究所的博士徐浙宁和上海长宁实验幼儿园园长周剑聊一聊新型的爸爸育儿经。(请关注每周六上海教育电视台16:05《育儿有招》节目)
温柔爸爸:孩子内向怎么办?
和孩子一起扮演猩猩,趴在地上一边“哞哞哞哞”叫着向前走;和孩子一起画画,然后PK一下谁画得好。孩子们最喜欢爸爸“没大没小”和自己一起疯。
但是,那些好脾气的爸爸们也有困惑,“我花了很多时间陪儿子,去公园踢球、玩飞盘,睡前讲故事,教育也都以鼓励为主。儿子跟我很亲近,但是却不大阳刚,怎么办?”节目现场,一名年轻爸爸向专家提问。
徐浙宁指出,很多家长都觉得,爸爸在孩子教育中参与得多,孩子一定有男子汉气概。但事实上,父亲和父亲之间的脾气性格都不一样,教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不同。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你在孩子身上发现了问题,不妨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我是不是有勇气去挑战各种各样事情的人?我是不是也不是一个开朗的人?这样,就能对孩子多点理解了。
严厉爸爸:原则问题不能让
相比温柔的爸爸,更多的爸爸扮演着严父的角色,但专家提醒,父亲可以严,但是要以不破坏亲子关系为前提,教育孩子的方式要有度。
现场一名爸爸道出了自己的育儿经,他给儿子定了三条原则,不可以侮辱长辈、不能浪费粮食、不能说谎。如果这三条儿子犯了三次都没有改正的话就会拿出“家法棒”,用之前都会和儿子说清楚为什么要惩罚他、打几下,经过几次“家法伺候”之后,儿子的确吸取了教训。现在,“家法棒”更多是一个威慑作用,很少再拿出来用了。
虽然“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徐浙宁认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还是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立的规矩自己也一定要做到,起到榜样的作用。
“慈父”“严父”难平衡
不少爸爸在教育孩子时担心,太严厉了孩子和自己不亲,太温和了又丢了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周剑表示,严不代表是凶,慈也不代表是宠,爸爸们不要刻意追求角色上的定位。专家也给出了“FLOW”原则,爸爸们不妨参考一下:
“F”——感觉(Feel):想要了解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硬将自己的感受套用在孩子身上。
“L”——倾听(Listen):家长所想的并不就是孩子所想的,在特定的场景、时间孩子自然会把自己的心情说出来,届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倾听孩子,不要操之过急。
“O”——放开(Open):家长们不妨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孩子,告诉他自己在小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但自己是怎么克服的,放开自己。
“W”——等待(Wait):孩子目前的状态并不就是永远的,他的性格会随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慢慢改变,家长不要太心急,要给孩子时间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