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劲抽粤文化协会首届会员大会在教5-203举行,华南农业大学07级校友,广州“讲古大王”,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栏目主持人彭嘉志回到母校,作为嘉宾,为师弟师妹们详述粤文化发展。
粤文化,不止是粤语
“粤语是粤文化最大的特色。”彭嘉志师兄介绍道,粤语是南方汉人和古百越融合的产物,其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元素,被称为语言史上的“活化石”,是语言研究非常宝贵的口头遗产。“粤文化,不止是粤语这一部分,她还包括了很多方面,例如粤地区的风俗习惯,建筑和艺术等。”彭师兄补充说。
尊重信仰,崇尚人性,是对风俗习惯继承的关键
“对于风俗习惯的保育,关键还是要尊重,尊重信仰;第二个,是崇尚人性。”彭师兄就风俗习惯的保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他也指出了目前对于粤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保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少政府部门打着保育的旗号,做得不过是一些门面工作,对粤文化保育没有实质性帮助。”他以某地方政府举办的一次名叫“广府庙会”的活动为例子,指出保育过程的问题,“‘庙会’是北方地区的用语,传统习惯中,广府地区对于像庙会这类活动称为‘诞’。
古老粤式建筑的拆或留,是个复杂的问题
“对于建筑的保育,并不是简单的拆或者不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产权方面的问题。”彭师兄以广州恩宁路和岭南印象园的个案为我们分析了在对传统建筑的保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形容现在的恩宁路俨然是一片废墟,他指出当初在规划时,居民和保育人士有争论,居民和政府有争论,又遇到该如何处置居民等难题,因此恩宁路的保育不了了之。
粤文化艺术的保育,不该照搬硬搬
彭师兄提出对于艺术的传承,不该对外部文化照搬硬搬。他以粤剧《钟馗送妹》为例,向大家讲述了目前在粤剧传承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钟馗送妹》原是京剧剧目,现在把它移植到粤剧,内容是京剧的,旋律用京剧的,乐器用京剧的,甚至腔调也是京剧的,就是用粤语唱出来而已,这就是艺术传承中的一大问题!”
在讲座后接受采访被问到,学生是否应该参与粤文化保育活动时,他对此表示高度肯定:“学生们不像在工作的青年人,没有工作或金钱的束缚,拥有一腔热血,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他们能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可以塑造健全人格,能受到粤文化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