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有很多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以保证他们在与社会接触的时候,能尽量减少外界对自身的伤害,例如儿童的依恋、哭泣、怯懦、恐惧等等…..,社会化的过程是对这些本能进行重新格式化的过程,将个体教育成为适合生存的个人。
社会化当然是必要的,但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能充分认识到,孩子的自我保护本能,而加以斥责与干预,就会使孩子受到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
例如一个孩子和家人一起出去,在电梯内遇见大人的朋友,大人为了缓解尴尬,而要求孩子和他们的朋友打招呼,但孩子往往会不开口,甚至会躲避到大人身后,此时大人会很生气,一方面会斥责自己的孩子不懂礼貌,说“你怎能这样没有礼貌、没出息”;一方面会为自己开脱,找借口否定孩子,说“他就是这样,不会叫人的”。
正确的做法是,自己主动和朋友打招呼,并主动介绍自己的孩子给你的朋友,让你的朋友主动给你的孩子打招呼,当你的孩子还是表示出不愿意、不接受的时候,不责备、不否定,并告诉孩子,你这样是对的:“因为你很会自我保护,对陌生的事物产生恐惧与不安是正常的,孩子你做的没有错,我们理解你”。
同样的事情还会出现在很多的场合,比如孩子在玩耍时摔倒了,身体某个部位受伤了,孩子刚要哭,这时候大人通常有两种做法:好一点的是:“不要紧、自己起来,你是大孩子了,受伤了不怕痛,胳膊破了,不要紧,一会擦点药就好了”;糟糕一点的是:“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看才洗的裤子,慌什么慌,总是给我惹事,看胳膊都破了,赶紧回家擦药”。
没有一个家长是真正关心孩子当时的感受,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受伤的是孩子,流血的也是孩子,他一定很痛、也很怕大人的指责,但这个时候的你偏偏要忽视他们的疼痛,让他们坚强,偏偏要指责他们的脆弱,给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自责感。
正确的做法:应该抱住孩子,安慰他:“你一定很痛是吗?没关系,想哭就哭吧,我们不会责怪你的”亲吻孩子的脸、爱抚孩子的身体、仔细查看孩子的伤口,要持续到孩子情绪稳定,再让孩子自己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办。